无论是否生病,我们都有权利休息
有大学生家长,听我讲抑郁症的诊断,下课来问我:“家里孩子被诊断患了抑郁症,但如何判断他是真的抑郁症,还是因为现在有太多负面信息的暗示,只是自己吓自己?”
“您是说,他可能只是心情不好,没到生病的程度?”
“说不定是这样。”
这是质疑医生的专业,我想,医生已经判断过了,虽然不能排除误判的可能。
“你们有什么想法?”
她没有正面回答,只说,抑郁症太害人了。如果生了这个病,孩子要停学治疗,代价太大了,搞不好还得留级。如果不是抑郁症呢?家长舒了口气,那就不用这么麻烦了。
原来如此,我理解了她为什么急于得出这个判断。真正让她担心的是“停学休养”这种可能。我问,你是不是害怕让孩子停学?她犹豫了一下,点点头,“如果真的是为了治病,该怎么办就怎么办。就怕孩子不是病,还让他办停学,那就损失大了”。
我说:“就算不是病,停一段休息休息也可以啊。”
她觉得奇怪:“都没生病,为啥还要停学?”
我说:“因为孩子累了,想休息。”
无论是不是生病,人都有权利休息。
我猜,让孩子休息是这位家长不愿设想的一种可能,但也是无从回避的现实:不管是不是生病,孩子累了,负担超出生理限度,所以需要休息。给他的累打99分或101分都没有什么差别,无论医生把这个诊断的线画在哪里,都不会改变孩子的现实体验。人饿了要吃饭,累了要休息,不都是天经地义的需要吗?可惜,现代人越来越不敢休息了。休息就可能落后,只能在现实中咬着牙拼命死磕。
对于年纪轻轻的孩子,家长始终不放心,也许是怕孩子太容易对自己手软,情不自禁想替他们做主。但我想说,对于大孩子而言,家长越俎代庖的姿态有可能产生反作用。那就不再是休不休息的事了,孩子首先要捍卫自己“说了算”的权利,为此他必须证明抑郁症是真的。别的事他说了不算,但是病没病,病到多严重是他自己说了算的。
我后来给这位家长一个建议,请她把决定权交给孩子。毕竟这是他自己的青春,他的人生。
我特意叮嘱这位家长,尽量淡化“诊断”。这件事说到底是一道选择题,医学上是不是有病,倒没那么重要。没病的人也可以暂缓学习和工作,生病的人也可以选择轻伤不下火线。
过了几天,收到这位家长的来信:“李老师,我按照你的建议跟孩子谈过了。确实如你所说,孩子是懂事的,我把做主的权利交給他,他反而犹豫了。他对未来是有打算的,他也怕停下来耽误时间。”
过了几天,又说:“已决定,换到××医院再检查一次,如抑郁症的诊断不变,就停学。谢谢老师!”
读罢叹息一声。我能想象他们的为难。我见过很多疲倦的孩子,说要休息,其实并没有胆量真的不管不顾。下不了决心的时候就掷硬币。有时“抑郁症”就是那枚硬币:真是病,太好了!那就是天意要我休息!如此才能心安理得地让自己喘口气。
上一篇:一下子的成功,都有副作用
下一篇:一慌张你就输了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邮箱:dacesmiling@qq.com
李松蔚 已更新 19 篇文章
- 《读者》2022年18期正确前的不正确
- 《意林》2022年8期晚睡者的生活态度
- 《意林·原创版》2022年4期放松,有时候需要勇气
- 《读者》2022年6期别怕,你没有受骗
- 《意林·原创版》2021年12期“啪嗒”一声按下行动按钮
- 《读者》2022年3期不必对你的情绪感到羞耻
- 《读者》2022年2期你想怎么样,说出来吧
- 《意林》2021年10期不要赠予虚空
- 《意林》2021年18期无论是否生病,我们都有权利休息
- 《读者》2021年21期你有什么不知足的
分类排行
- 世间感动 (843)
- 幸福了吗 (677)
- 流行·视觉 (641)
- 知乎体 (498)
- 意林私密嗒 (450)
- 经典常读 (385)
- 青春智囊 (378)
- 十八而志 (334)
- 特别校园 (284)
- 心理人生 (280)
- 国学大讲堂 (216)
- 心灵关键词 (209)
- 锦年情事 (179)
- 锐话题 (178)
- 名家散文热考论坛 (138)
- 人文地理 (108)
- 励心小品 (103)
- 浮世绘 (98)
- 百万好故事 (48)
- 观感风尚标 (47)
- 民间智库 (44)
- 美好生活 (37)
- 意林连载 (35)
- 幸福关键词 (31)
- 新知小识 (29)
- 社交锦囊 (24)
- 舌尖上的中华地理 (20)
- “一带一路”人文录 (19)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