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“三读书堂”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,二读文,三读意。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、亲情、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。

写诗的少年

分类:世相 作者:王源 整理时间:2022-05-06期刊:《读者·校园版》2022年4期 阅读数: 人阅读

一年将尽的时候总容易产生一些新的思考。每年此时,大抵会提到“长大”一词,这个词伴随了我很多年。但是今天,我想讲讲另一群孩子的“长大”——《人生第一次》的故事。这是我会反复拿出来看的纪录片之一,其中“长大”这一篇章,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。

片中,云南保山漭水中学正尝试把“诗歌课”划为必修课。对此,有些老师表示质疑,家长则表现得有些无所谓。在许多大人看来,诗歌是一种遥远的存在,好像并不能给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。

这是现实。对当下的学生来说,诗歌不是追求高分路上的必选项。但在古人眼中,诗歌可以抒其志,咏性情,从《诗》开始,中国的诗歌已绵延了数千年。不论是过零丁洋时的爱国豪情,还是南山之下的淡泊明志,诗人站在生命的此岸思考,抑或站在生命的彼端凝望。

纪录片里我印象最深的片段,是孩子们围坐在天堂山脚的篝火旁,老师让他们设想十年后想教给自己的道理是什么:有人希望成为海一样的父亲,让孩子知道波涛的意义;有人希望成为“自私”的母亲,将爱只付诸一个孩子。最后,片中提到,“诗歌确实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,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”。

也是在那个瞬间,我理解了“诗歌课”的价值。这些孩子,大多是留守少年,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白,他们也因此对自己生活的大自然,对自己脑海中的梦,有了更迫切的表达。他们开始提笔写诗,朝夕相伴的山景成了题材的来源,鲜少相见的父母则是情感的归宿:“乌云和白云相配,雨点落成喜糖”“孩子与种子共鸣,悄无声息地生长”“秋风拂过,烫金了小牛,染黄了苞谷”……在这群少年的眼中,远方有父母,诗歌在脚下,他们被自然馈赠,被浪漫眷顾。

十年过后,写诗的孩子都会真正长大。山未曾变,云未曾走,也许依旧无人知道驮过老人和枯叶的那条路的过往,也许风会变色依旧是一个秘密,但诗歌一定会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,让他们面对风浪不随波逐流,面对纷繁世界仍存赤子之心。

(侧影摘自《环球人物》2021年第24期,视觉中国供图)

上一篇:享受时间压力

下一篇:致少年
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邮箱:dacesmiling@qq.com

王源 已更新 5 篇文章